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这里应该 读作"食色、性也",食-这里是动名字,有喜爱的意思;色,这里为态度、美好的意思,即喜爱美好的东西(也许是食物),是本性使然;要从告子的论点上来理解。
后人解读中,将这句话和孔子的"饮食男女"的一段话放在一起,引起许多不求甚解之人的混淆。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解析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食色性也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度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排名较好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排名较好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前一两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诗经观点:‘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讲:‘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孔子观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食色性也是出自《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其意思是人的生命离不开两大件事,即:饮食和男女。
食色性出自人的本能需要。这是因为食、色、性都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需品。食指的是人体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色指的是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享受;性指的是人类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本能冲动。因此,食色性作为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表现。此外,食色性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表现形式,例如在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回答如下:食色性是一个成语,其中的“食色”指的是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而“性”则是指人类的本能和欲望。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人之好恶,如其所好之食色性也。”意思是人类的好恶取决于他们所喜欢的食物和性欲。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们对于美食和欲望的追求。
食色性出自《礼记•大学》一书。因为《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亲民”这个词后面的注解中有“爱民如己”的,而其中的“民”又可以理解为包含“财产、权势、食色等”方面的人,所以“食色”也被放在了“亲民”的范围内。此外,食色这个词在文化中也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传统的中国视食色为人之常情,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
“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四)》,是告子的看法,并非出自孟子之口,〈告子上〉是记载告子与孟子讨论关于人性问题,当中涉及对“性善”和“仁内义外”或“义内”的争议,孟子未有就“食色性也”作仔细响应及讨论。
告子对人性看法是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看法,即单单以自然生物性看人性(编者注:即认为人性与兽性相同,只有食、色、性三件事),故认为人性没有所谓善恶之别,就如食欲和性欲都只是人性自然现象,没有善恶之别,“食色性也”这说法反映当时人一般的看法。
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尽管这一说法出自于“告子”之口,但是,告子是否真有其人,仍有争议,在此先暂不展开,也就是说,孟子很可能是借助告子之口来诠释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告子不过是孟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一样,并非是真有其人。
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强调的是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内外这两种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对于人来说,主要通过“仁与义”这两种方式来体现。
但是,如果你认为人之本性只有“仁与义”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仁与义”不过是一种比喻,并不能代表人之本性的全部需求。
出自:《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原来是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罢了,看来也不是孟子的观点。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引用这句话,并先说上“连圣人都说过”,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
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