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古称暹罗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国土面积是513,1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886万。中国古代,一直以暹(xian)罗来指代泰国。
根据史料记载,1296年,周达观作为中国元朝使团一员前往真腊国,也就是今日的柬埔寨,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把真腊西边的邻邦泰国称为“暹罗”,这是中国史籍中初次用“暹罗”来称呼泰国地区的国度。 明朝时期的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泰国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那么,为啥称呼泰国为暹罗呢?
暹罗实际上是梵语的汉译。在梵语中,暹罗的意思是黑色或黝黑皮肤。当时印度人就根据这句梵语,称呼泰国地区乃至中南半岛为暹罗。就这样,中国一直以暹罗,来称呼今日的泰国地区。
实际上,泰国的土著居民中有一个很大的民族,叫做泰人,但是泰人对自己的国号观念很弱,他们一般以都城来称呼本国,如都城在素可泰时,就自称为“阿那札素可泰” ,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时代亦然。
曼谷王朝时期的1856年,世界上都以“暹罗”来称呼泰国。出于适应国际习惯的目的,政府决定采用外界的称呼 “暹罗”作为国号。在《泰语大辞典》中,“泰”有“自由人、不为奴、人、族称”四种含义。所以,国内主体民族是泰族。到了20世纪30年代,暹罗兴起了泛泰主义的思潮,他们认为“暹罗”一词系由外国语音译而来,并非泰语。 为了纪念泰族起见,应将暹罗改为泰国。这种称呼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1939年6月24日, “暹罗”正式更名为“泰国”。
是的,暹罗是古代中国对泰国的称呼,
暹罗,较好早从元代开始称呼,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暹罗国王,这个国名正式定了下来,并沿用五百多年。直到20世纪前期,国际社会仍然在使用暹罗及英文译名“Siam”。
1939年,暹罗改名为泰国,英文名也从Siam改成Thailand。泰国的主体民族是泰族,英文名是Thai,因此用Thai+land(泰人之地)作为国名。
但有意思的是,暹罗在1939年排名较好次改名泰国后,又在1945年改回了暹罗,直到1949年,又排名较好次改为泰国,这才较好终固定下来。
泰国过去正式的名称就是“暹罗”(英语:Siam)。到了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英语:Thai),取其“自由”之意。因为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还是独立的国度,其它国度都成为了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殖民地。现在仍然还有少数华人把泰国称为“暹罗”。
暹罗王国
海外华人国度之暹罗王国
暹罗王国即现在的泰王国,简称泰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度,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接缅甸和安达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国正式名字是暹罗。
泰王国
泰国古称暹罗,先民原居住在中国云南一带,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迁居中南半岛。1238年,素可泰王国建立。14世纪中叶,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18世纪,华裔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后来拉玛一世掌握政权,建都曼谷,史称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郑信。1734年生于泰国,祖籍为澄海上华镇华富村人,是泰国历史上华裔民族英雄。郑信年少时入佛寺读书,长大后进入宫廷当御侍,后因才华出众,升任甘烹碧府太守。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暹罗 泰国 首都大城,全国四分五裂,郑信招募华泰子弟组织新军,进行抗缅复国的斗争。郑信仅用半年时间便把缅军驱出国境,建立吞武里王朝,并于1770年统一全国。郑信逝世后,泰国人民为缅怀其功绩,特地在披耶哒信路广场中央树立跃马挥刀的郑王像;在尖竹汶府建有郑王大帝公园,立铜像;在哒府建郑王大帝庙;在吞武里建郑王大帝宫殿。泰国政府1955年还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庆典。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玛铁菩提的酋长,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国,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缅甸海岸的顿逊区均为所有。拉玛铁菩提王死于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逻王子昭禄群膺,承其父命来朝,明太祖大喜,令礼部员外郎王恒,颂赐暹逻国王大印,并赠世子衣币及路费。自此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始称暹逻。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国王继位拉玛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