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有:
1、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2、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
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3、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
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
4、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5、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
6、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
7、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
8、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
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与小女 唐代: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 项脊轩志
明代:归有光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可爱日子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4.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宋代:苏轼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5. 荔枝
唐代:戴叔伦
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6. 鹧鸪天(咏红梅)
宋代:向子諲
青枝可爱难为杏,绿叶初无不是桃。
7. 渔家傲
宋代:欧阳修
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
8.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
唐代:独孤及
寒城春方正,初日明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