铄shuò
烁shuò
铄,汉语词汇,读shuò。本义为熔化(形声。从金,乐声)。形容词意为明亮,光明。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魏·何晏《景福殿赋》。
烁,汉字,读音shuò,指光亮的样子。出自《新唐书·天文志》:“中夜有大流星长数丈,光烁如电。”《周礼·考工记·总敍》:“烁金以为刃”。
读音zhū shuò。
朱铄:字彦才。三国曹魏将领。沛国谯县(治今安徽濉溪)人,建安后期入为曹丕僚属,与陈群、司马懿、吴质并称魏太子曹丕"四友"。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
zhū shuò
“铄”,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shuò,较好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铄”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销金也。从金乐声。书药切”。“铄”的基本含义为熔化金属,如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引申含义为消毁,消损,如“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1]。
朱铄读作zhu(一声)shuo(四声)
朱读作zhu,它的声母是zh,韵母是u,它的读音是一声。
铄读作shuo,它的声母是sh,介母是u,韵母是o,读音是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