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相对较高决策机构 。
政事堂后分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供职者称为堂后官都是吏员,地位极为重要。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朝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比较后面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政是政事堂的正常态。